10月23日以来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省及周边地区首次出现PM2.5污染。最近几天,其范围扩大,严重程度恶化,造成中度局部污染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和表示,在阐明污染原因时,该地区的污染物倾倒量仍然很高。与此同时,静稳、高湿、逆温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,使当地气候条件明显恶化。最近,区域渗透情况出现系统性恶化。入秋以来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首次出现“好天气”,近期又出现首次区域性PM2.5污染过程。 10月初至10月中旬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PM2.5浓度d周边地区总体良好,空气质量创“十四五”以来同期最高水平。 10月23日以来,随着区域大气扩散形势恶化,PM2.5污染逐渐累积。 23日,河南中北部地区首次出现PM2.5轻微污染。 24日至25日,污染逐渐向太行山沿线城市蔓延,其中保定、廊坊达到中度污染。 26日至27日,北部地区空气质量暂时好转,但污染气团并未完全消除。 28日,区域传播形势再次系统性恶化,京津冀中南部、山东西部、河南省形成连续污染区。北京25日出现PM2.5轻度污染,但较25日暂时有所减轻26日至27日。 28日下午PM2.5浓度再次升高。 10月28日17时,该地区PM2.5日最高浓度为123微克/立方米(10月25日,保定市),小时最高浓度为174微克/立方米(保定市)。鹤壁出发,10月26日10:00)。北京PM2.5最高小时浓度为109微克/立方米(10月28日下午5点)。该地区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,气候条件明显恶化。分析此次污染过程原因的专家表示,首先,该地区污染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。根据经济社会管理统计、污染源监测等多维度数据分析,10月下旬以来,全区供热火力发电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。重卡交通及工程机械运营营业时间较上年增加6%。全区共监测火灾发生253起,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中心地区。从颗粒物成分特征来看,高污染时期,该地区PM2.5硝酸盐比例超过40%,表明工业和柴油车(机械)排放的氮氧化物及其二次转化是造成此次污染的主要原因。在一些受生物质燃烧影响的地区,PM2.5污染期间有机物的比例达到50%左右。此外,静稳、高湿、逆温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,使当地气候条件明显恶化。这一污染过程呈现出典型的“积累-缓解-短期加剧”的阶段性特征。第一阶段(10月23日至25日),该地区将以南光为主风很大。太行山沿线城市风速约为1m/s。当湿度超过60%时,污染物逐渐积累。第二阶段(10月26日),北方空气质量受冷空气影响暂时好转。然而,在该国南部地区,由于上游污染和当地积累的共同作用,污染持续蔓延。第三阶段(10月27日至28日),该地区再次以弱南风为主,相对湿度下降90%以上。北京、郑州等地出现近地面逆温,疫情蔓延形势较第一阶段更为严重。这是造成当地污染更加严重的客观原因。受本地排放和区域污染影响,北京PM2.5浓度快速上升。 10月28日白天,北京PM2.5浓度每小时每立方米增加近10微克,部分地区观测站每小时达到中等污染水平。分析认为,在此过程中,除了本地污染物排放外,北京还受到西南、东南部感染路线的影响。预计10月30日起,北京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。目前,全区正在积极采取措施,科学依法发布重污染气候预警。在空气质量预报的基础上,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城市要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空气污染防治法》和区域重污染气候应急预案的要求,迅速发布重污染气候预警,并根据绩效等级采取差异化控制措施。截至10月28日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7个县级以上城市(新区)已启动预警。法律。其中,河北石家庄、唐山等10个城市(新区),河南郑州、洛阳等7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。预计10月30日至10月31日期间,该地区中部和北部地区污染暂时减轻,11月1日至2日区域系统有望改善,但第三天后仍有累积风险。 10月29日,山区部分地区风力减弱,以南风为主。京津冀、豫西北等地区可能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。 30日,受东北弱冷锋影响,北京、天津和河北中北部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,但河北中南部、河南北部城市短期内仍可能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。 31日,该地区大气状况逐渐好转。随着西北冷空气的持续影响,从北向南。预计北京、天津、河北中北部地区空气质量为良,南方地区空气质量为良至轻度污染。 11月1日至2日,受西部冷空气持续影响,全地区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逐渐改善至良级。预计10月29日北京空气质量将进一步恶化,达到中度污染水平,30日起逐步改善。 10月29日,分散形势依然不利并发生变化,区域性高污染仍就地输送。预计全天为中度污染,部分地区在特定时段可能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。 10月30日至11月2日,受冷空气影响,分散条件良好,预计空气质量良好。新京报记者张璐编辑李丽君评——白霜 院长
今年秋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首次出现PM2.5污染,专家分析原因_新京报
2025年10月31日
0 Comments